跳到主要內容

回顧進入股市的九個月

從 2018 年 2 月開始接觸股票以來,經過一段摸索時期,期間學過一點技術分析也嘗試過當沖,也和朋友學習程式量化交易,這些方式都讓我覺得緊張也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性,後來讀到存股、價值投資以及指數型投資的書後,才找到比較適合我的投資方式,對我而言它們都有著一個相同的好處:「不用每天看盤」我可以把時間用在其他更值得投入的地方。


曾經有一段時間,每天都和同事互問今天有沒有進場、買了什麼股票,彷彿只要進場就會賺錢,把自己搞得很緊張,心思都不在工作上,患得患失的。啟發我的是洪瑞泰先生的《巴菲特選股魔法書》以及綠角的《股海勝經》。

前者點破一個我沒想過的事實:「股票價格是由當天參與交易的少數人決定的」他們決定的價格不一定是你認同價格,既然心中對其價值已有分析判斷那又何必随之起舞呢?只要安心參與公司的成長,領取應得的股息即可,如果還有價差那就是賺到的,更何況只要它是好公司,股價自然隨內在價值成長而上。

後者則在市場會成長的前提下,介紹了一種輕鬆又有效的簡單方法:「選擇大範圍的 ETF 定期定額長期投資,並注重資產配置」,不必擇時進出,因為擇時並不一定準,長期來看許多主動選股策略是輸給大盤的,而且就算今年贏了,明年也不一定能贏。

價值投資和指數型投資的理念有衝突之處,但對我來說無所謂,兩者都有吸引我的地方,研究財務報表是一種樂趣,跟著大盤波動也落得輕鬆省事。一半指數型投資一半主動價值選股,當我累了或忙碌的時候還有 ETF 讓我安心;當我有所餘裕的時候享受發掘探索的快樂!

最近在讀巫明帆的《當物理博士遇上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》,作者是燈火闌珊處 - 人棄我取的冷門股投資哲學部落格的主人,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廣度和深度,學習到應該要整理我思考的內容,也將試著將整理看書的心得,好讓自己能時時檢討。

留言